News & Events

春色如许|中国昆曲音乐会

春色如许|中国昆曲音乐会

发布时间:2025-07-24    来源: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

分享至 

640-1.png

640-2.png

在古朴典雅的国学教室里,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一场昆曲妆造艺术之旅。

他们不仅近距离观看了专业表演艺术家们从打底、描眉到贴片、戴头面的完整妆造过程,更在张老师的讲解中系统认知了昆曲"生旦净末丑"五大行当的艺术特色——从小生的儒雅方巾到花旦的凤钗点翠,从净角的威武脸谱到丑角的诙谐白鼻,每个细节都彰显着传统戏曲的程式之美。

640-3.png这场中国昆曲音乐会,

我们有幸邀请到曾参与

G20国宾接待、

亚运会外宾接待等重大活动的

「雅部院」,

为同学们带来最经典的昆曲剧目

——《牡丹亭》。


乐声渐起,

古老的故事便在音符里缓缓铺陈。


二胡如泣如诉,

似把杜丽娘的情思抽成丝;

古筝泠泠泛波,

漫染出 “良辰美景” 的怅惘;

琵琶珠落玉盘,

弹拨出爱与憾的跌宕;

笛子清越,笙声悠悠,

把所有情绪轻轻托举、晕染。

在悠扬乐声的烘托下,饰演杜丽娘、柳梦梅的两位昆曲表演艺术家翩然登场。

杜丽娘水袖轻扬,眉眼含情,莲步轻移间似将满园春色都拢入了戏服的褶皱;柳梦梅风条轻拈,眸光流转,青衫摇曳处恰似一脉痴魂都系在了新绿的梢头。

随着唱腔低徊,他们的一颦一笑、一招一式,将杜柳二人跨越生死的爱恋娓娓道来,与台上的丝竹之声完美交融,让观众仿若置身于那如梦似幻的牡丹亭中。

同学们用耳朵聆听、用眼睛观察、用心灵体会,一同走进昆曲里的“水磨和声”,感受最迷人的春色。

640-4.png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,昆曲曾让全中国为之痴迷,以极致的美感征服了无数人。

在欣赏完精彩的演出后,雅部院创始人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、杭州南宋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施剑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昆曲的“启蒙课”。

昆曲起源于苏州昆山一带,原名“昆山腔”。起初的唱腔缺乏节奏,经改良后变得轻柔婉转,被称为“水磨调”——如同打磨家具般细腻,演唱时一字多腔,细腻到“细若游丝”。

以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为例,这部创作于1598年的传奇作品,讲述了深闺少女杜丽娘偶然步入后花园,在满园春色的感召下,内心情感与自我意识骤然觉醒的故事。

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,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…”的唱词,既描绘了美景,也暗喻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。

昆曲的美感依然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记忆中。同学们感受到的"极致的美",正是数百年文化积累的体现。我们要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,就不能不领略昆曲所承载的千年审美智慧。

640-5.png

在活动的最后,雅部院的黄老师还邀请了WBS的同学们现场体验了兰花指、八字步等基本功,感受昆曲身段的优雅。

为了更好地学习、理解、传承昆曲,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携手雅部院,共同创编《昆韵行》——昆韵身形操,让师生们在一招一式里体悟昆韵风华悠长,动静之间传承华夏大美至雅。

《昆韵行》的创编,激励着同学们在感受美、欣赏美的同时,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继承下去,并发扬光大。

这场浪漫的昆曲音乐会,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,更通过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,让年轻一代亲身体验到了中华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,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热情。

未来,

愿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走进昆曲,

了解昆曲,

共同守护华夏文明中的这抹亮色,

让昆韵风华继续流传,

生生不息。